第二版           <上一版           下一版>           PDF版          手机版

手机版

261 >> 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共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询   往期查询  首页

用艺术寄托革命热诚 何香凝画笔下中国百年风云

作者:周睿璇

暮年的何香凝。(图片来源:翻摄于何香凝美术馆)

何香凝近百年的人生走过的是近现代中国一段疾风骤雨般的历程。她跨越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历史时期,常借松、梅、狮、虎及山川等用画笔记录中国的百年风云。

雄狮猛虎中的斗争之意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初,革命成了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革命党人不断运用会党和新军发动武装起义。何香凝在日本开启艺术生涯之时正值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风起云涌,而当时的日本是很多革命者的聚集地。

何香凝为革命改学绘画后,除接受老师端馆紫川先生讲授的山水、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璋学画狮、虎等动物。

当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积极投身到革命中。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晓秋表示,留日学生举行集会,并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同时也组织革命团体,为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组织的基础。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根据统计1905年到1907年有资料可查的同盟会的会员有379人,留学生和学生就占了354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留日学生。廖何夫妇是同盟会的创始会员。他们在东京租住的寓所也成为革命党人秘密聚会的场所,何香凝承担联络和财务等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境内民主革命运动此起彼伏。1906年12月起,中国同盟会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起义。光复会(同为清末著名的革命团体)也在1908年11月发动起义。1910年2月中国同盟会会员倪映典率广州新军三千人起义。这些起义尽管均以失败告终,但仍给满清政府沉重的打击,彰显出革命党人的斗争精神。

身为同盟会的首批会员,何香凝早期作品与时代风云互为映照。她常以雄狮猛虎为题材,以比喻中华民族之觉醒。正如何香凝艺术的研究者何苗苗所言,何香凝所绘的狮虎是释放其救国思想的有效媒介,倾注了饱满的爱国热情,有服务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寓意。

1910年的《虎》是何香凝现存最早的作品。这是她送给革命先驱黄兴的画作。她用墨色和线条集中表现虎皮斑纹和紧张的肌肉组织。老虎置身于杂乱的草丛中,呈现匍匐姿态,蓄势待发,虎尾甩出草丛,威猛之势逼出画外。

寒梅傲雪中浩然正气

何香凝因革命与艺术结缘。在之后的革命生涯里,美术成为了何香凝的斗争武器之一。她不停地拿起画笔,表达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敌人的无情鞭挞。

辛亥革命后,廖何夫妇追随孙中山,在反对封建军阀的道路上苦斗。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三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孙中山受到了新思想影响,决心联合共产党,对国民党进行改组,改变脱离群众、依靠军阀进行革命的倾向,走新的革命道路。

1924年在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人和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并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接受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的基础。

国民党左右派的划分随之明显,廖何夫妇则是左派的中坚力量,主张同中国共产党合作,支持工农革命运动。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被置于岔路口上,历史进入敏感的、躁动不安的时段。廖仲恺不仅身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也处于国民党矛盾漩涡的中心,常受暗杀威胁。1925年8月20日上午,廖仲恺携何香凝乘车前往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会,在戒备森严的党部门前惨遭杀害。

廖仲恺去世后,何香凝作画的热情消减了很多,在题材和画风上也趋于冷峻。雄狮猛虎的意象变得罕见,取而代之的是梅花和松柏。梅花成了她自喻和寓他的最佳选择。她用冷峻而坚毅的作品表现坚强的性格和对斗争的颇多感受,被外界称为“何氏梅”。何苗苗认为,“何氏梅”是“斗梅”,具有神武的姿态,显得顶天立地、势不可挡。何香凝往往用硬毫秃笔描绘老干的虬屈,老干上疤结很多,枝杈坚韧少转折。她也总在主干上画出两笔新枝,直冲向上,旁无枝蔓,表现了何香凝的心境,也符合表现中华民族雄伟气魄的需要。

这一时期,尽管狮虎的题材已不常见,但偶尔依然会出现。

国民党二大后,蒋介石进入国民党的最高领导层。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何香凝于13日晚在汉口发表演说,号召广大革命党员打倒这些反革命派。她拒绝担任蒋介石和宋美龄的证婚人,也不参加婚礼。7月15日,继蒋介石之后,汪精卫在武汉实行“分共”,大肆搜捕进步人士。何香凝挺身而出保护共产党人与国民党左派分子,甚至派人送船票帮助在汉口的革命党人脱离虎口。

她创作了《狮》,整只狮子用墨线和淡墨墨块呈现,骨骼肌肉结构清晰。狮子呈向前猛扑跳跃的动态,目光眈眈如电,獠牙如铁钉一般锋利,显示出画者本人嫉恶如仇的性格。

1928年底,何香凝发表公开声明,“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居于江浙沪上一带。在中国近代教育家经亨颐的邀请下,她参加“寒之友社”,与聚集此间的艺术家们寄情山水,书画唱和,排遣心中郁结。后来其子廖承志回忆道,母亲将“满腔悲愤发泄在画纸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从巴黎回到上海。她在报纸上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要求政府对日宣战,释放政治犯,并斥责蒋介石的专制独裁统治,提出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挽救民族危亡、支持群众救亡运动的主张。她也邀请全国著名书法家、画家捐赠作品,连同自己的书画,举办了“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为慰劳抗日将士筹集经费。此外,何香凝也和史良等人发起组织“上海战时壁报工作服务团”。

何香凝经常赠画题诗,以激励抗日将士。1935年,她画了一幅梅花,并题诗抒怀:一树梅花伴水仙,北风强烈态依然。冰霜雪压心尤壮,战胜寒冬骨更坚。她也将笔、画集和《双清词草》赠予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毛泽东收到后,亲笔作复表示敬意:先生的画,充满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先生一流人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模范,景仰奋兴者有全国民众,不独泽东等少数人而已。

1936年,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为此,已近花甲之年的何香凝亲自到南京找蒋介石,要求他为抗日战士提供物质援助。蒋介石设宴招待何香凝,但对援助之事闭口不谈。何香凝非常气愤,连筷子也没碰便离去。随后,她将自己的一条裙子寄予蒋介石,并附上题为《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的诗:“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帽裳,换你征衣去。”

1937年上海沦陷,何香凝迁居香港后仍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战,呼吁国际友人和海外华侨支援抗战。每收到华侨的一份捐款,何香凝就赠送自己的绘画一幅,以示答谢。1939年她从香港将大批医药和医疗器械寄送往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极大地支援了抗战。

绘画寄托对新中国的热爱

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发动内战。对此,何香凝坚决反对,并与李济深等人筹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组织国民党的民主力量,从事反蒋活动。1948年何香凝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5月1日向全国人民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4月,何香凝带着儿女,一家人由香港出发抵达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担任过很多重要职务,政务活动繁忙,但她一直没有放下画笔。这段时期,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经常出现在她的画中,笔随神驰,描绘她心中的新中国。除了花卉题材以外,何香凝还创作了很多山水画,何香凝美术馆现保存有80余件她的山水画,都是1949年到1969年创作的,并大量使用传统皴,画风一改过往的悲愤,变得豪放开朗,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何香凝自己曾说,平生作画,现在是最愉快的时刻。

这种转变与时代的变化和何香凝本人心境的转变有关。李可染在《谈中国画的改造》中提到,“新中国的人民,正在惊天动地地改变着历史,不光已经从数千年的重重压迫中解放了自己,同时还将帮助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同样得到解放。这样空前的丰富生活,也必然空前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内容。”

这一时期,和爱子廖承志共同创作也成了何香凝最喜欢的方式。据廖仲恺家族后人、何香凝生前秘书廖承慧回忆,当时廖承志也很繁忙,但他还是经常为母亲选购丹青笔墨,一有时间就来到母亲身边,在纸上画一些人物,何香凝则为这些人物配山水。

那时,梅依然是何香凝挚爱的题材。她画梅直到生命最后阶段。1970年5月,何香凝因一次跌倒,又得了肺炎,幸而在进入医院治疗后转危为安。精神好一点时,她就坐在床上,将画纸夹在画板上画梅。她生前希望选出自己画梅的作品,组成百梅图,但这一愿望在她1972年去世前没能实现。1995年何香凝美术馆在深圳兴建,成为中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国家级美术馆,也在一定意义上为她完成了这个心愿。

(本文全文转载自《欧洲时报》)

推荐使用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X1024分辨率浏览
技术支持:领伍科技
切换版本